2024年一季度,宜春丰城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5.12亿元,同比增长7.33%,总额及增速位列宜春第一;主营业务收入184.37亿元,同比增长16.82%,总额位列宜春第一;利润3.65亿元,同比增长105.58%......一个个亮眼数据展现了宜春丰城高新区经济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蓬勃生机和巨大潜力。
宜春丰城高新区始终把科技创新紧紧抓在手中,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以产品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抢占先机。
产业转型育先机 开辟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赛道”
走进佛吉亚超级工厂车间,处处涌动着生产热潮。车间内机械运转声此起彼伏,AGV机器人正在工厂车间内穿梭,自动将货物运输至指定地点,一排排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协作配合,工作人员正在赶制汽车电子产品。
据介绍,佛吉亚中国汽车电子全产业链项目是法国佛吉亚集团专注创赢绿动未来和智享未来座舱两大高速发展领域,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车载电子项目,采用先进的工艺装备全自动智能贴片组装测试线、高防尘等级触控车载屏贴合自动生产线等,生产车载屏、自动驾驶等产品,是集LEED金级认证、FM消防认证、SGS PAS2060碳中和认证、数字孪生、全自动物流、智慧工厂等为一体的汽车电子行业的标杆顶配工厂。2024年一季度实现产值8.01亿,同比增长104.3%;进出口额8843.77万美元,同比增长668%,其中出口额5003.1万美元,同比增长2190%。
聚焦打造“2+N”现代产业体系,宜春丰城高新区2023年新签约项目60个,签约资金331.42亿元。引进巴特瑞科技等一批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锂电产业项目,成功引进纳尔实业、格林循环等4个上市公司投资项目,推动产业链向深度和广度延伸。引进环耀自动智能终端产业园、易宝等生产型出口企业,实现生产型出口企业“0”到“1”的突破。
目前,全区现有规模以上循环经济产业企业131家、锂电新能源产业企业54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51家、现代家居企业17家和富硒绿色食品企业33家。同时,组织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产业数智化发展水平。金洋金属、南方水泥等2家企业获批省级绿色工厂,新增“5G+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4家;27家企业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项目31个,投资额累计109.94亿元,现有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37家。
创新驱动增后劲 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我们公司自主研发的0.015毫米精密铜线,直径只有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工业机器人、5G网络等领域。”在江西正导精密线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台台绞线设备正在加速运转。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主要针对电子器件及集成电路对导电合金丝箔材料的需求,研发超纯铜银合金丝箔材、微细金银键合丝材、镍铬精密电阻合金箔材系列产品,实现超纯铜银合金材料的规模化生产,解决了国内同类产品有技术短板,实现了国家重点领域所需的关键材料的进口替代。
宜春丰城高新区紧紧围绕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制定“一企一策”定向培育计划,加快构建从孵化培育、成长扶持到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技改升级、增资扩产,着力培育一批链主企业,让链主企业引领全链条发展。2023年园区企业获批国家级荣誉称号33个,省级荣誉称号36个。格林循环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美陶瓷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成必信获批省级瞪羚企业,春光新材料产品入选第三届“赣出精品”名单,恒顶、景新漆业等4家企业获得2022年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天玉和恒顶联合项目拟获批2023年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全年新增平台载体7个,数字经济基础赛道产业园获批省级数字经济集聚区,华伍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京东产业园获批省级众创空间。园区现有平台载体60个,其中省级平台载体51个,国家级载体6个,博士院士工作站3个。
人才赋能促发展 注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我们采用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正极黑粉为原料,用本团队独创的回收工艺,以业内最低的生产成本和生产能耗综合回收制得电池级碳酸锂产品和磷酸三钠、氧化铁红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副产品,制得的电池级碳酸锂品质要做到行业内第一。”江西三吨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剑在采访中表示。刘晓剑是中南大学博士,是公司产学研科技成果推广团队负责人,已主持、参与完成废旧锂电回收相关项目建设5项,绿色冶金、新型材料项目3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为结合企业与高校优势资源,实现人才和技术互补,我们公司与中南大学形成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同时引进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刘晓剑表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
宜春丰城高新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引进高素质创新人才,落实产业人才新政,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通过项目引才、平台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并持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机制,落实资金补助、住房补贴、成果奖励和教育医疗等政策,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全年引进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1名,其中国家级人才3名、省级人才3名;获批省级人才工程项目10个,同比增长100%;兑现人才政策资金690余万元,为70余名企业人才解决子女上学问题。建立南昌大学产业研究院,与清华、浙大、中科院等2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共同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通讯员:鄢超然、文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