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连市首个全球独角兽企业“融科储能”;智能制造领军企业“华邦化学”研发的半导体超纯气体纯化器产品打破国际垄断;文旅龙头企业“博涛文化”获批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技术创新中心;“遨海科技”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海上通信技术蓄势待发;“长征云”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千家企业;辽宁实验室最新科技成果荣获国际金奖......仲夏时节,万物竞茂。在大连高新区,一股蓬勃向上的“新”力量在升腾涌动,新技术、新成果、新产业、新人才不断向这里汇聚。
产业向“新”企业逐“新”环境育“新”
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以新促“高”,全力锻造新质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产业向“新”,软件产业重塑优势,新兴产业加速集聚,知名企业接踵而至;企业逐“新”,辖区企业以“硬科技”练就“独门绝技”,在各自领域大放异彩;环境育“新”,创新中心、创新平台、投融资体系、新基建等新事物不断涌现,呈现一派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向“新”而行:转型升级抢占新赛道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大连高新区主导产业,已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汇聚20万产业大军。如今这艘千亿级产业航母正向着更广阔的“蓝海”进军。
在高新区经济发展局,4月以来,王泽聪和同志们一直忙着“晒家底”,向辖区企业征集技术产品能力、应用场景需求、研发合作需求三项清单,与市级部门联动,依托清单帮助企业开拓应用场景,加强供需对接。“不到两个月,已征集76家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场景215项。”王泽聪说,园区先后帮助辖区企业对接了大船集团、中车大连公司、英歌石科学城等多个企业和应用场景,引导软件产业链条向更多领域延伸。
5月30日,高新区组织了一场关于软件业创新中心建设的研讨会,生成式AI大模型、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在4个半小时里,政府部门、高校院所、软件企业、行业协会围绕着产业转型升级直抒己见。“把握新趋势、打造新本领、凝聚新合力”成为与会嘉宾一致共识。近期,高新区还将组织场景对接、数据要素对接、技术合作对接等各类交流对接活动,进一步激发软件产业发展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题中应有之义。面对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浪潮,大连高新区提出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锚定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数据产业等“1+4”产业赛道,加强场景供需撮合,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深入实施“业界共治”攻坚行动等七大专项工作,围绕英歌石科学城布局覆盖工业互联网、AI 大模型技术、机器人、车联网、智慧医疗等5个重点技术攻关方向,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新高地。
“新”既需“培育”,也需“招引”。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远赴欧洲、日韩等国家,深入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地区等多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新年伊始,招商工作更是紧锣密鼓展开,“我们开展特种兵式招商。”招商团队工作人员们常常开玩笑,他们经常每天一地,甚至一天两地,走城市做推介、访企业抓项目,招商工作形成如火如荼地火热场面。
4月3日,华润集团旗下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约共建鹿产业创新研究院,并落户大连英歌石科学城;4月17日,制造业单项冠军、国内知名芯片设计公司上海艾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在大连高新区注册成立分支机构;同月,半导体智能制造软件赛道领军企业赛美特软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驻,在大连高新区建设北方区域总部;5月17日,大连市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产业园暨中国联通(大连)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在高新区揭牌......截至5月,高新区谋划完成亿元以上项目48个,总投资450亿元,完成固投48.03亿元,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6个,总投资16亿元。
就在不久前,大连高新区召开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持续加大招商力度,拟定招商地图,全力引进头部企业,紧紧围绕信息服务业、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开展新赛道项目招引行动。
以产业为着力点,大连高新区全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抢占新领域新赛道,积极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提质育“新”:苦练“绝”技迸发新动能
今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全球独角兽榜》,高新区企业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荣登榜单,成为全球独角兽,实现了大连市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融科储能的发展历程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注脚。作为国内最早涉足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的企业之一,融科储能在新型储能产业赛道上一骑绝尘。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投运钒电池储能系统超过720兆瓦时,占钒电池全球市场60%,电解液材料销售占全球市场90%。技术,世界一流;规模,全球最大,融科储能拥有国际、国内技术专利300余项,主导和参与50余项国内外标准制定,近期中标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三峡能源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
大连融科储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参与建设的国家示范项目——大连液流电池储能调峰电站
在大连高新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打磨关键核心技术,苦练“绝”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一个个细分赛道绽放夺目光芒。
先进制造提速发展。大连华邦化学有限公司研发的气体纯化器产气纯度超出国家最高标准3个数量级,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冲破国际垄断。2023年出货量全国第一、世界第二;2024年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0%以上。
大连华邦化学有限公司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不久前,由中冶焦耐主持编制的国家标准《低阶粉煤外热式连续干馏技术规范》顺利进入实施准备阶段,将助力提升国家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水平。
科技与文旅深度融合。5月23日,在第二十届文博会上,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最新力作机械装置——“机甲龙王”新辰君“敖宝”惊艳全场,企业还成功入选 “全国成长性文化企业30强”名单。此前,博涛文化已上榜文化和旅游部首批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名单,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家上榜企业。
大连博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互联网方兴未艾。大连航天新长征大道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入选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名单,今年成功入围国家2023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项目名单。公司自主研发的“长征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已支持超过300种工业协议,提供400余个工业模型和超过190种工业APP,连接设备42万台,服务企业超过2400家,覆盖装备制造、轻工、电子等18个行业。
数字经济集群发展。信华信集团旗下信华信(大连)软件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上榜2024年度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名单;英特工程仿真技术(大连)有限公司的多物理场耦合分析软件入选工信部工业软件优秀产品名单;车联网企业大连东软智行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遨海科技有限公司、大连鑫海智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大连高新区积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企业培育工作亮点频频。园区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工作两获国家科技部表彰,全市7家独角兽类企业全部来自高新区,全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数达到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94家。日前,2024年度第一批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名单新鲜出炉,大连市共上榜116家,其中高新区占50席,截至目前,全区已培育347家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
今年以来,大连高新区积极开展企业培育“七联动七提升”行动,支持建立梯度培育体系,加强全流程培育,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数量质量“双提升”。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定额+奖励”的方式,引导企业实现“营收+科研”双增长。同时,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创新和成长做各类资源配置。
以“新”促兴:夯基筑本锻造新引擎
在刚刚落幕的第四十九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大连理工大学遴选推荐的6个项目从40多个国家1000多项科技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获3项金奖、3项银奖。其中,两项金奖项目来自于辽宁黄海实验室。
在大连英歌石科学城,一片庄重典雅的建筑物虚位以待,辽宁黄海实验室即将进驻。目前,在英歌石科学城里,包括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在内的30万平方米实验室组群已基本建设完成,首批238个细分领域实验室今年即将陆续入驻。
英歌石科学城能源学院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大连高新区全力打造“科技的聚集地,创新的孵化器”,积极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大连高新区
发展新质生产力,还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今年2月,高新区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大连高新区2024年营商工作大会,把“助企护企”“拴心留企”“以商招商”作为“开局第一篇”,把营商、护商、招商“三商齐抓”和政策兑现作为“开年第一事”,全力做好为企服务工作。大会现场兑现新版“高新二十条”2024年首批惠企政策奖励资金,总金额达到5600余万元。
大连高新区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积极推动工作创新,加强创新生态建设,不断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
聚焦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点。高新区积极打造“高新金汇”基金池,在短短两个月时间,从无到有、两端发力,全力构建以天使端、创投端为核心、向产业端延伸的基金体系,壮大“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科技金融支撑。
积极谋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新区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全国重点实验室调研,围绕优势产业和科研积淀,科学谋划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加快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算力供给。积极布局区域算力公共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与运营商、服务商和各类算力平台协同合作,整合算力资源,加强算力资源服务。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辽宁、大连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大连高新区坚持向“新”而行,以新促“高”,以“新”促兴,坚持“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全区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