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政协召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协商座谈会,多位市、区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密集建言,建议以“一核、两带、三区、多园”空间布局强化顶层设计,通过科技赋能、开拓宠物经济等新赛道、升级设施农业等路径破解瓶颈。在“十五五”期间,本市围绕花卉、宠物、营养健康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创新平台,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推动农业从“满足口腹之需”向“服务生活品质”跨越。
强化顶层设计 破解发展瓶颈
北京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功能性,是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和绿色特征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生产供给、应急保障、涵养生态、休闲体验、文化传承、引领示范等多重功能。
面对京郊农地利用细碎化问题,市政协委员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以“一核、两带、三区、多园”为框架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空间布局,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其中,“一核”即“农业中关村”。综合考虑区域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推动形成以平谷为核心区、12个辐射区错位发展、互利共促的协同创新格局。“两带”包括西北特色林果带和东南蔬菜带。依托地理与资源优势,西北部重点发展精品林果与休闲采摘;东南部强化规模化、设施化蔬菜生产,保障首都“菜篮子”稳定供应。“三区”依据功能定位协同推进。主城区突出科技示范、体验农业与城市田园功能;平原新城聚焦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生态涵养区坚持绿色发展,培育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多园”即以国家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等为载体,形成各具特色、产业链完整的园区集群,示范推广先进模式与技术。
开拓新赛道 激活农业发展新动能
多位市政协委员建议,强化科技赋能,包括加快推动生物育种创新、挖掘生物制造潜力、促进智能农机研发应用等,塑造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新优势。
北京青年报记者注意到,“宠物经济”作为新兴产业被多次提起,将成为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亮点。市政协委员,平谷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晓峰表示,当前,平谷农业中关村已进入2.0时代,发展全面提速,建议进一步支持平谷区开拓农业产业新赛道。围绕农医联动、农食一体、宠物经济等新赛道,在项目试点、政策突破、制度创新上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
市政协委员、市农林科学院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立平提出,本市智慧农业发展仍面临关键技术适用性不足、应用呈现“碎片化”、经营主体动力不强等挑战,亟待系统破题。她建议,立足本市蔬菜、蛋鸡、奶业、生猪、宠物经济、现代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农业智能装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快推进智慧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本土科技领军企业及“专精特新”主体,推动形成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
市农科院科研处处长李奇峰表示,瞄准城市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以政策为引导、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宠物经济、康养旅居等新兴产业,推动农业从“满足口腹之需”向“服务生活品质”延伸。
设施迭代升级 破解空间约束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耕地面积仅有196万亩,占辖区面积的7.9%。为破解空间约束,需要加快推进设施农业迭代升级。
顺义区政协委员、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嫣建议,推广“鱼菜共生”“林菇共育”等绿色循环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和节能降碳水平。“比如,我们团队研发的‘鱼菜共生’装备亩产淡水鱼2万多斤,亩产水培蔬菜1.5万斤,亩均效益达30万元。”石嫣说,相比土培蔬菜节水95%,并且实现了农业生产尾水零排放。
市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刚建议,针对都市农业土地资源制约和空间限制,加快老旧设施农业更新和设备升级,加快奶业产业集群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已建成的立体养殖场、植物工厂等产业优势,加快智能装备开发应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益;发挥外埠基地优势,构建首都粮油蔬菜直供基地,建设智能化高标准农田,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文/记者 王斌)
正在阅读:政协委员建言开拓“宠物经济”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