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硕果盈枝,大港油田开发方案编制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2025年,大港油田公司优质高效完成20个项目300多口油井的方案编制工作,先导实施新井8口平均单井日产油8.78吨,含水50.86%,远高于日产油4.88吨的设计水平。
“开发61年的老油田此轮逆势突围,主要受益于油田新的油藏研究机制。”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赵秀娟介绍。
旧机制难以适应发展新需求
产量是油气田发展之本。然而,近年来大港油田新井到位率、达标率低位运行,对产量支撑力度不够,在老井递减控制难的情况下,原油稳产上产形势十分严峻。
产量稳不住,何谈高质量发展?大港油田领导班子不避问题,多方深入调研,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
2025年前,产能建设方案研究由勘探开发研究院和各采油单位分别承担,一般先集中力量完成区块方案研究、编制、评审和备案工作,再以方案为框架优选具体实施目标井位,导致方案设计与实施井位形成“两张皮”。
这一管理模式下,在采油单位有井位需求时,井位研究人员设计时间仅有一两个月时间,导致前端油藏研究工作难以深入细致展开,只能做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方案质量,甚至出现个别方案不达标、不达产、不达效现象。
产能建设方案是指导油田开发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油田高产稳产的前提,方案做得扎实细致、科学严谨,据此开发的油井才能高产稳产。高质量产能建设方案何以保证?唯有在油藏描述工作上下功夫。
油藏描述是通过地震、地质等多学科技术整合对油气藏进行三维定量化研究。通俗地说,油藏描述就是地质技术人员对油藏进行评价,如同医生对诊疗对象进行“把脉”。只有做实做细油藏描述工作,才能制定出高质量方案。
为解决前期研究端弱化以及方案、井位实施“两层皮”的问题,大港油田以集团公司党组开展的“转观念、勇创新、强管理、创一流”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明确“无油描不方案”的工作要求,大刀阔斧对原有油藏研究机制进行变革。
2024年12月30日,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这是中国石油首家以“油描和方案”为核心的组织机构,此举开启了大港油田探索老油田高质量开发工作的新篇章。
新机制引领油藏研究新模式
油藏研究新机制的建立,如同多米诺骨牌的初始能量,推动大港油田的油藏研究和开发调整方案编制工作步入新轨道。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心采取集中办公、集中管理、集中研发的运作模式,搭建形成了“1个中心+N个项目组”的组织架构,“1个中心”即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心,“N个项目组”指根据油田开发需要成立的N个项目组。
据了解,新机制的推行将油藏研究和方案编制人员从繁杂琐事中解放出来。近年来,随着退休职工增多而新生力量补充不足,基本上每个开发方案编制人员在原单位都是身兼多项工作。现在抽调到研究中心集中办公后,再无其他琐事分散精力,可以静下心来专注于油藏研究和开发方案编制,为深化油藏研究深度、提升方案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新机制的推行也促进了油藏研究和方案编制效率的提升。原工作模式下,开发方案编制人员分散在采油单位和勘探开发研究院,只有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邀请勘探开发研究院专家来指导工作。新运作模式下,各采油单位和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方案编制人员集中在一起办公,专家任项目组组长,厂院联合实现零距离及时对接,收到了“1+1>2”的效果。
新机制中,为杜绝原来开发方案与实施井位“两层皮”的现象,要求开发方案和井位同步出台,引领方案编制人员的工作作风由粗放转为精细。
“现在,方案编制人员锚定‘油藏研究过程精细和治理调整结果精准’两个目标,会从油井全生命周期角度系统考虑开发方案,油藏研究更加精细,做到了从岩心起步,结合井震资料、测井资料、动态生产资料等多种信息融合分析,而且会对每一个所用数据进行考证确保确凿可靠。在原工作模式下,设计人员很少会从岩心这么原始的基础资料入手。”企业一级工程师李淑静说。
企业高级专家王庆魁感到难能可贵的是,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心成立后,营造了守正创新和勇于打破固有“信息茧房”的良好氛围。
为确保官985断块开发方案科学有效,王庆魁领衔的项目组开展专家“会诊”达16次之多,而在一次次思想碰撞中逐渐突破了原有认知的禁锢。通过区域统层对比,含油层位由原枣ⅡⅢ油组调整为枣Ⅳ油组;通过单砂层精细对比划分,对存在油水关系矛盾的井开展测井二次解释,改变原有油层界限;通过精准岩心分析,改变固有中孔中渗储层认识为中孔低渗储层。
在新机制引领下,该中心下属8个项目团队快速融合、精耕细作,优质高效完成所负责区块的精细油藏描述和开发方案编制工作,为大港油田2026年稳产上产夯实了根基。
新机制搭建人才成长新平台
“这个油描中心不但是干事创业的平台,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这是抽调到大港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心工作的方案编制人员的一致共识。
张紫东到港西团队工作虽然不到1年时间,却感觉自己提升很快。他深有感触地说:“在这里,方案设计人员和储层、油藏描述、地震等各路专家在一个楼里办公,有疑惑可以随时向他们请教,专家也会及时指导方案编制工作。中心还会定期组织夜校学习,邀请经验丰富的外部专家和内部专家为我们传经送宝。”
着力提升油藏研究和方案编制人员综合素养的同时,该中心还在团队间积极营造你追我赶、互学共进的良好氛围。枣园团队重新厘定沉积微相类型,提升油描精度,区块井震吻合率由70%提升至90%,剩余油验证符合率达到85%,编制的差异化开发调整方案作为模板在油藏描述研究中心推广。
赵秀娟对中心成立初期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当时,大家对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中心这一管理模式持观望态度,从相关单位抽调人员时个别单位领导不愿意多派,而抽调来的人对未来也很茫然。
随着第一轮精细油藏描述完成,第一批抽调到研究中心的地质技术人员的成长变化和交出的工作成果得到了采油单位领导的高度认可。他们认识到这一管理模式不但可行,而且还有助于打造高水平精细油藏描述和方案编制的人才队伍,对人员输送的态度逐渐从“不情愿”变为“积极主动”。现在中心的人员已经从最初的105人增加到130人,近期有3人被聘为二级工程师、5人被聘为三级工程师,还有2人成长为室主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伴随着油藏研究新机制落地生根,开发理念在转变,开发秩序在重构,大港油田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将越来越稳固,在能源保供的路上行稳致远。(推广)
正在阅读:深耕地下田 精准缚油龙——大港油田创新油藏研究机制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