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市博物馆
高安元青花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唯一一座以元青花命名的专题性博物馆。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集成地。
辽宁省丹东市东港市菩萨庙镇
结合边海防建设丹东东港红色文化,精心打造“党建+边海防+文旅”滨海红色旅游路线。
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是一座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园林为一体的博物馆。
洛阳民俗博物馆
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基本陈列有信俗、婚俗、寿俗、民间艺术、刺绣五大部分。
临汾博物馆
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宣传、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国潮五千年”文博专场
丝路大遗址之悬泉置-甘肃省博物馆
画像砖-甘肃省博物馆
北周鎏金银壶-宁夏固原博物馆
馆藏文物-江西省博物馆
不同朝代穿什么-洛阳民俗博物馆
车尘马迹-甘肃省博物馆
故纸拾遗-家谱-洛阳民俗博物馆
如果国宝会说话:铜奔马
文化和旅游部开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文化和旅游部决定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集中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亮相南宁 48个经典剧目连台上演
2022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将集中展示一批经典戏曲作品,重视戏曲艺术骨干人才的培育选拔,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满足民众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汉家陵阙——咸阳博物院西汉帝陵考古回顾展”开展
此次展陈设计采用黑红两色为主基调,同时添加了富有汉代特色的纹饰、图案,展览体现了西汉文化的大气恢弘,深沉典雅。展览依托咸阳原西汉帝陵的历史背景,及9座帝陵陵区出土的文物,旨在回顾咸阳原西汉帝陵考古调查的系列工作,全面展现咸阳博物院西汉帝陵考古工作的真实成果和咸阳博物院早期考古人的风采。
首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启动
本届“大戏看北京”展演季以“文艺展新姿 精品献人民”为主题,邀请40部精品剧目在京集中展演。开幕式上,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原创舞蹈诗剧《杨家岭的春天》,带领观众重返延安,沉浸式展现当年中国青年热血投身革命的峥嵘岁月。
240余件珍贵文物亮相山西博物院带你探寻文明起源
从距今243万年的西侯度遗址鹿角化石到1万年前的磨制石器,再到4000年前的陶寺礼乐器……近日在山西博物院开展的“大政之源”展览,精选240余件代表性文物,结合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现了人类从远古时代走向早期文明的历程。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
本次展览以“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为主线,通过中国百年来100处考古发现出土的代表性文物,集中展示中国考古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此外,同时推出的还有“文明的渊薮——河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展”。两个展览汇集全国文博力量,共有79家考古文博单位共同参展,展出来自全国的889件/组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达115件/组,部分文物为考古发现后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三星堆出土迄今最大动物造型青铜器
新出土的一件大型立人神兽为青铜器。神兽大嘴、细腰、四蹄带有纹饰、头顶立人,从嘴到尾部的长度超过1米。自去年7月发现以来,考古队员将器物逐渐提取,神兽的轮廓才完整暴露出来,其重量估计在300斤以上。据8号坑考古负责人赵昊介绍,从1986年三星堆第一次发掘至今,出土的神兽都是娇小型“选手”,大约长20厘米至30厘米。而8号坑这件“大型立人神兽”长度与高度都是1米左右,体型非常庞大,目前仅此一件。
敦煌艺术大展将在京展出
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主题展览,“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在展览结构、展品数量上均实现新突破,将展出文物、临本、现当代艺术家创作计280余组件,其中,复制洞窟8座,文物级壁画临本、彩塑临品等总计约202组件。展览还将第一次系统呈现常书鸿、董希文、孙宗慰等37位艺术家的70余件作品。力求为学术界和公众奉献一场结构多元、内容丰富、古今集合的艺术大展。
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开幕
本届博览会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设有“新时代 新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非遗保护成果展、“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美好生活”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茶和天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展4个版块,共有全国各地332名非遗传承人、284个非遗项目参展参演。
博物馆文创产品频频“出圈”的背后
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价值,结合当下社会语境,以独具匠心的思想表达带给人们情感共鸣,是成功的文创产品普遍具有的特点。
八闽地域文化经典亮相中国印刷博物馆
此次展览共展出近百件福建木雕精品,包括馔食盒、寿屏、建筑木构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福建木雕文物,展现了福建木雕精雕细琢、玲珑剔透的艺术风格及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
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江苏南京开幕
本届博览会展览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设6个展区,展品共计10万余件,将持续至8月21日。
“马踏飞燕”后,下个爆款在哪里
从故宫博物院的朝珠耳机,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甘肃省博的“马踏飞燕”,消费者期待着,下一个爆款在哪里?
“艺汇丝路”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此次展览即汇集了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艺术家受邀来华采风创作作品在内的来自112个国家艺术家的193件作品,集中体现了中外艺术家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的诠释。
“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启幕 讲述国博文保故事
展览既解读了文保工作的专业性和学术性,也注重文物保护知识传播的科普性,努力打造全景式、深学术、宽艺术的完整呈现,将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呈现给观众。
篆刻艺术展方寸
篆刻艺术展方寸,中华文化永传承。中国邮政于8月5日发行《中国篆刻》特种邮票一套4枚。该套邮票采用竖长票型,全方位展示了印章、印蜕、印面三部分,并采用古朴淡雅的宣纸色为背景,视觉层次立体,画面细节丰富,方寸之间展现传统篆刻艺术瑰宝和中国篆刻艺术悠远浓厚的文化韵味。
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开幕
7月3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主办的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乌鲁木齐市新疆美术馆开幕。
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启动
7月15日,“艺苑撷英——2022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在北京启动。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等参加启动仪式。
影音邂逅非遗 焕发全新活力
今年展映的115部纪录片均为2015年以来,由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验收完成的8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项目优秀成果,涉及题材和主体对象丰富多样、拍摄创意和技术手段新颖特别。
让非遗“活起来” 山西吕梁70余个非遗项目集中展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生命的记忆。中华文明亘古绵延,一脉相承,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民众用辛勤的劳动和卓越的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存。
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浙江临海开幕 298件作品亮相
本次展览有纪录类、艺术类、创意和商业类、多媒体类共298件入展作品,突破光影静止的胶合,融入多元媒体要素,为参展民众呈现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
147件版画作品亮相重庆展示中国西部地区精准扶贫脱贫成果
这些精选展出的作品在主题内容表达、形式语言运用、艺术风格呈现上体现出了当下版画创作的优良水准。运用了现实主义版画具有较强叙事性和优越媒介传播功效的艺术创作形式,全面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的现实风貌。
“一见你就想笑” 丑萌“马踏飞燕”玩偶为啥能火出圈
博物馆作为公益类文化文物单位,是中华优质文化资源的集中保存地,近年来,不少博物馆推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马踏飞燕”玩偶正是通过“丑萌”“接地气”的灵活姿态,拉近观众与文物的距离。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正式上线 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传新文创藏品平台依托文化和旅游部直属大型文化央企的公信力,以及中传新文创(IP)平台高品质技术服务和优质IP内容支撑的品牌影响力,打造全流程规范运作新模式,引领开放共享新趋势。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举行开幕典礼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建设,是故宫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国际化香港之间的创造性结合,是内地与香港文化文物合作的里程碑事件,是香港与内地共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实践。
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精彩延续 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实证
龟背形网格状器、铜猪鼻龙形器、顶尊蛇身铜人像……近日,三星堆遗址公布最新考古发掘成果,最新出土的文物再一次让我们为古蜀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惊叹不已。
怎样让中华文化更“活”更火?——推进文化数字化创新实践调查
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动文化存量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利用全息呈现、数字孪生等技术,将带来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宁夏石嘴山境内发现30余幅以马和鹿图案为主的新岩画
此次新岩画点的发现,是历史真迹的佐证,为研究早期人类社会生活增添了新的资料,也为研究古代人类原始生活方式提供了有力证据,具有重要的文化与学术研究价值。
“一带一路”文明的代码·人类的记忆展览在昆明开幕
“一带一路”文明的代码·人类的记忆展览在云南文学艺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文明的代码”和“人类的记忆”两部分构成,展出展品535件、摄影作品100件、老相机260台。
湖南高校举行毕业设计展示周 展学生工匠精神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梦想绽放”2022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在长沙启动。1657件(套)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现场,展现师生们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